骨骼系統解剖學

中山醫學大學  解剖科  廖克剛副教授

 

一、老化與骨骼

年齡較大後所產生的以下兩種情形會對骨骼造成影響。

1.鈣自骨骼中喪失    女性的骨骼,通常自40歲起,開始喪失鈣質,到了70歲時,約喪失70%的鈣質。在男性,一般到60歲以後,其骨骼才開始喪失鈣質。鈣自骨骼中喪失是造成骨鬆症的原因之一。

 2.蛋白質合成的速率降低   年齡較大後,合成蛋白質的速率會降低,結果使骨骼形成有機基質的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的骨骼變脆,而容易骨折。

 

二、骨骼的類型

    幾乎所有的人體骨骼可依其形狀分成四大類

1.長骨   長骨的長度較寬度大得多,並由一個骨幹及二個骨端所組成,其長軸稍彎曲,而使體重的壓力由一根長骨的各個部份所吸收。如果長骨是直的,則各部份所承受的體重壓力會不均勻,而易造成骨折。大部分的四肢骨為長骨,例如上肢的肱骨、尺骨、橈骨、掌骨、指骨等,以及下肢的股骨、脛骨、腓骨、趾骨等。

2.短骨   短骨的長度與寬度相似,略呈立方形,例如上肢的腕骨與下肢的跗骨。

3.扁平骨   扁平骨通常較薄,且由兩層大致平行的緻密骨板夾著一層海綿骨所構成,它具有保護作用,可提供廣大的面積,以供肌肉附著。顱骨、胸骨、肋骨、肩胛骨屬於扁平骨。

4.不規則骨   不規則骨的形狀複雜,不能歸類於上述三種類型,例如脊椎骨及一些顏面骨屬之。

    另外以下兩類骨骼不屬於上述之分類:

1.縫間骨    此為位於某些腦顱骨關節間的小骨頭,其數目因人而異。

2.種子骨    它是位於肌腱或韌帶的小骨頭,其數目亦因人而異。膝蓋骨是每個人都有的種子骨。

 

骨骼的表面標記   

骨骼的表面具有各種構造上之特徵,以適應特殊的功能。長骨必須承受體重,因此具有大而圓的兩端,以形成強固之關節,與其相關關節的骨骼則有凹陷,以接受其圓形之骨端。粗糙之區域做為肌肉、肌腱、及韌帶之附著點。骨骼表面的溝可供血管通過。裂孔則可供血管與神經通過。

骨骼系統的區分

    成年人之骨骼系統一般由206塊骨骼所組成,大致可分為中軸骨骼及附肢骨骼兩部份。人體之長軸或中心是指沿著人體重心之一條直線,此假想線由頭部往下至二腳之間。中軸骨骼位於中軸周圍,包括頭顱骨、肋骨、胸骨、及脊椎骨等。附肢骨骼包括游離之上肢骨及下肢骨,以及將四肢連接到中軸骨之肩帶及腰帶骨。

()中軸骨骼

中軸骨骼包括以下骨骼及一些軟骨構造,其功能為支持及保護頭頸部及體幹內的器官。

★頭顱骨

頭顱骨包含22塊骨骼,它位於脊柱之上端,由腦顱骨及顏面骨所組成。腦顱骨包圍並保護腦部,它由額骨、頂骨(2)、顳骨(2)、枕骨、蝶骨、及篩骨等8塊骨骼所組成。顏面骨構成顏面部的支架,它由鼻骨(2)、上頜骨(2)、顴骨(2)、下頜骨(2)、淚骨(2)、腭骨(2)、下鼻甲(2)、及犁骨等14塊骨骼所組成。

1.骨縫

骨縫是僅存在於頭顱骨間之不動關節。骨縫只含有極少量之結締組織。

2.囟門

胚胎早期的骨骼是由狀似骨骼之軟骨或纖維膜所組成,而後才漸為骨骼所取代。初生嬰兒的腦顱骨之間為膜所填充之空間稱為門。這些柔軟部位是骨化尚未完成之部分,它們使頭顱骨在生產時能被壓縮而順利通過產道。囟門有助於決定胎兒出生前之頭部位置。嬰兒的頭顱有很多囟門,其中有六個(四種)的形狀及位置相當固定。

(1)前囟  位於兩塊頂骨與額骨及冠狀縫與矢狀縫之交會處,是最大之囟門,菱形,通常在出生後18~24個月才閉合。

(2)後囟  位於兩塊頂骨與枕骨及矢狀縫與人字縫之間,三角形,較前囪小得多,通常於出生後兩個月閉合。

(3)前外側囟  左右成對,位於額骨、頂骨、顱骨、及蝶骨之交會處,很小,形狀不規則,通常出生後三個月閉合。

(4)後外側囟  亦成對,位於頂骨、枕骨、及顳骨之交會處,形狀不規則,在出生後12個月閉合。

3.顱骨

(1)額骨

    額骨形成前額、眼眶頂部、及顱底前面部分之大部分。出生後,額骨之左右兩部分很快由骨縫相連,到6歲時,此骨縫已消失。若此骨縫終身存在則稱為額縫。額骨之增厚部分為眶上緣,由此向後延伸而形成眼眶頂部及顱底之一部分。眶上緣中點稍內側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有眶上神經及血管通過。眼眶間額骨之平滑部分稱為眉間,其深部有額竇。

(2)頂骨

    兩塊頂骨構成顱腔兩側及頂部的大部分,內面有腦膜血管的壓

(3)顳骨

    兩塊顳骨形成頭顱之下外側及顱底之一部分,它主要分為鱗部、鼓室部、乳突部、及岩部等四部分。在頭顱骨之外側觀可見顳骨之鱗部為一單薄而廣大之骨片。由鱗部下方往前之突出部分為顴突,它與顳骨之顳突形成顴弓。

    外耳道之周圍部分稱為鼓室部。在其下面,向下突出之莖突有肌肉及韌帶附著。鼓室部內有鼓室。外耳道之後下方為乳突部,其內有很多小氣室。乳突與莖突之間有莖乳孔,顏面神經之主要分枝由此穿出,而分布到顏面部的表情肌。顴突之基部下面,於外耳道口前,有下頜窩及關節結節,它與下頜骨之髁突形成顳頜關節。

在顱底內面可見顳骨之岩部,它含有內耳,是聽覺器官之主要部分,亦含有頸動脈管,有頸內動脈通過。內耳道有顏面神經及前庭耳蝸神經通過。與枕骨相鄰處有頸靜脈孔,有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脊副神經通過。

(4)枕骨

    枕骨位於頭顱之後下部。

    枕骨大孔位於枕骨之下部,由此延腦與脊髓相連。此孔並有副神經之脊髓根、椎動脈及脊髓動脈通過。枕骨髁是位於枕骨大孔兩側之橢圓形突起,它與第一頸椎之上關節突形成枕寰關節,而可產生點頭的動作。枕外粗隆位於枕骨大孔之後上方。舌下神經管位於枕骨大孔之外側,有舌下神經通過。

(5)蝶骨

    蝶骨位於顱底中央,以其形狀類似伸展翅膀之蝴蝶而得名。

    蝶骨體位於篩骨與枕骨之間,其內有一對蝶竇,可引流至鼻腔。蝶骨體上面的鞍狀凹陷稱為蝶鞍。蝶骨大翼為由體部向外側之突出部分,它形成顱底之前外側部,亦構成顱腔之部分側壁。蝶骨小翼位於大翼之前上部,它形成部分顱底及眼眶之後部。

    在蝶骨體與小翼間可見視神經孔及管,有視神經及眼動脈通過。在小翼及大翼間有三角形之裂縫,稱為眶上裂,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之眼枝、及外展神經通過。在大翼上有圓孔、卵圓孔、及棘孔。在蝶骨之下部可見一對翼突,它形成鼻腔側壁之一部分。

(6)篩骨

    篩骨是位於顱底前部,介於左右眼眶間之一塊鬆質骨,前為鼻骨,後為蝶骨。篩骨可分為水平板、垂直板、及外側塊等三部份。

    水平板構成顱底前部之一部分,並形成鼻腔之頂部。篩板是水平板的重要部分,其上有許多嗅孔,為嗅神經通過的構造。水平板向上突出之部分稱為雞冠,有硬腦膜附著。

垂直板構成鼻中隔之上部。外側塊構成眼眶與鼻腔間之主要分隔壁,它含有很多氣室,總稱為篩竇。外側塊之內側面含有兩塊突向鼻腔的骨頭,稱為上鼻甲及中鼻甲。鼻甲可使空氣在進到氣管、支氣管、及肺之前得到充分之循流及過濾。外側塊之外側面為眼眶板,它構成眼眶內側壁之一部分·

4.顏面骨

(1)鼻骨

    鼻骨是成對的、薄而長的小骨頭,它們在瞼部上方中央會合。兩塊鼻骨連合構成鼻樑之上半部。鼻子之下半部主要是由軟骨所構成。

(2)上頜骨

    成對之上頜骨結合成上顎骨。上頜骨與除了下頜骨外之其他顏面骨形成關節,它構成眼眶底部和口腔頂部之一部分,以及鼻腔底部和側壁之一部分。上頜骨可分為體部、齒槽突、腭突、額突、及顴突五部分。

    體部含有上頜竇。齒槽突含有齒槽,內有齒根。腭突是水平之突出構造,它形成硬腭前面四分之三之部分。額突及顴突分別伸向額骨及顴骨。上頜骨與蝶骨大翼間有眶下裂。

(3)副鼻竇

    鄰近鼻腔之某些骨頭含有副鼻竇,亦即額竇、蝶竇、篩竇、及上頜竇。副鼻竇與鼻腔相通,且其內襯黏膜與鼻腔之黏膜相連續。除了產生黏液外,副鼻竇還可減輕顱骨之重量及作為聲音之共鳴箱。由於過敏或感染而引起副鼻竇發炎的現象稱為鼻竇炎。

(4)顴骨

兩塊顴骨形成臉頰之突出部分,並構成眼眶底部之一部分。顴骨之顳突與顳骨之顴突形成顴弓。眶下孔有眶下神經及血管通過。

(5)下頜骨

    下頜骨是顏面骨中最大、最強壯之骨骼,也是頭顱骨中唯一能動者。

    下頜骨是由彎曲而水平之體部及兩個垂直之下頜枝所構成。體部與下頜枝交會之處稱為下頜角。下頜枝具有一個髁突,與顳骨之下頜窩形成關節;另有一個冠狀突,上有顳肌附著。位於髁突與冠狀突之間的凹陷叫做下頜切迹。齒槽突含有齒槽,可容納下頜齒。

    頦孔大約位於第二前臼齒之下,有頦神經及血管通過此開口。下頜孔位於下頜枝之內側面,有下齒槽神經及血管通過。下頜孔與頦孔間形成下頜管。

(6)淚骨

    成對之淚骨是大約像指甲大小及形狀之單薄骨片,為顏面骨中最小者。它位於鼻骨之後外側,而構成眼眶內側壁之一部分,其上之淚溝與相鄰之顴骨形成淚窩,為淚囊之所在。

(7)腭骨

成對之腭骨呈L字型,它形成硬腭之後部、鼻腔外側壁及底部之一部分、及眼眶底之一小部分。形成硬腭後部者為腭骨之水平板。

(8)下鼻甲

    成對的下鼻甲是一種渦卷形骨骼,它形成部分鼻腔側壁,並延伸進入鼻腔中。下鼻甲是分離之骨頭而非篩骨之一部分,其功能與上鼻甲及中鼻甲相同。

(9)犁骨

    犁骨大略呈三角形,它形成鼻中隔之後下部分。犁骨、篩骨之垂直板、及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

5.

    頭顱骨上之一些孔,在論及與其相關之骨頭時已單獨提及。

★舌骨  

    舌骨不與其他骨頭形成關節,而以韌帶及肌肉懸於顱骨之莖突。舌骨位於頸部,在下頜骨與喉之間,它支持舌頭並提供一些舌頭肌肉之附著點。

    舌骨由一水平之體部、一對小角、及一對大角。肌肉及韌帶都附著在這些突出的角上。

 

★脊柱

1.區分

    脊柱、胸骨、及肋骨為體幹之骨骼。脊柱是由一串脊椎骨所組成,在成年人,其平均長度約為71cm。脊柱可向前後及兩側運動,亦包圍並保護脊髓及支持頭部,並做為肋骨及體幹背部肌肉之附著點。相鄰的脊椎骨之間有椎間孔,連接脊髓及身體各部位之脊髓神經即由此通過。

    成人之脊柱含有26塊骨頭,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5塊骶椎癒合成一塊骶骨、及35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

    由第二頸椎至骶骨,其相鄰之脊椎骨之間具有纖維軟骨所形成之椎間盤。每一椎間盤是由外圍之纖維環及中間之髓核所構成。椎間盤形成強韌之關節,使脊柱能做各種運動,並吸收垂直之震動,它受到壓迫時,會變扁、變寬,並且由椎間空隙突出來。

2.彎曲

    由脊柱之側面觀可見它具有四個彎曲,兩個往前凸,兩個往後凹。脊柱之彎曲和長骨之彎曲一樣,可增加其強度、幫助維持站立姿勢時之平衡,吸收走路產生之震動、和避免脊柱產生骨折。

    在胎兒時期,脊柱只有單一往後凹(前凹)之彎曲。大約出生後第三個月,嬰兒開始可以抬頭,而形成頸彎曲。之後,當小孩可以站立及走路時,則形成腰彎曲。因為前凸之頸彎曲及腰彎曲是由胎兒之姿勢經變化而形成,故稱為次發性彎曲。而前凹之胸彎曲及S彎曲則保持胎兒時之前凹形式,故稱為原發性彎曲。

3.典型之椎骨

    在脊柱不同部位之椎骨,其大小、形狀、及細部構造雖有很大之差異,然而其基本構造是相似的。一個典型的脊椎骨(胸椎)包括下列各部分:

(1).椎體  是椎骨前面粗厚而呈圓盤形之部分,可承受重力,其上、下緣粗糙,可供椎間盤附著。

(2).椎弓  是由椎體向後延伸而成,和椎體共同將脊髓包圍起來。椎弓是由一對短而粗之椎弓根及兩個扁平之椎板所構成。椎體與椎弓間之空間稱為椎孔。所有椎骨之椎孔連結在一起則構成椎管,脊髓即位於其內。椎弓根之上、下綠各有一個切,當椎骨連成脊柱時,相鄰之椎弓根切則形成椎間孔。一個椎間孔有一條脊神經通過。

    椎弓有四種(七個)突起:(1)橫突有一對,是由椎弓根與椎管之交界處向兩側突出。(2)棘突是由椎板癒合處向後下方之單一突起。以上兩種突起作為肌肉之附著點。其他四個突起則用來與相鄰之椎骨形成關節。(3)上關節突成對,與相鄰之上位椎骨形成關節。(4)下關節突成對,與相鄰之下位椎骨形成關節。關節突上形成關節之面稱為關節面。

4.頸椎

    頸椎之椎體較胸椎者小,而椎弓則較大。第二至第六頸椎之棘突通常分叉。橫突具有橫突孔,有椎動脈及其伴隨之靜脈、神經通過。

    第一及第二頸椎之形狀較為特異。第一頸脊稱為寰椎,因其直接支埠頭部而得名。寰椎呈環狀,由前弓、後弓、及外側塊所構成,而沒有椎體及棘突。外側塊之上面為上關節面,是一個凹面,與枕骨髁形成關節,而可作頭點之動作。外側塊之下面為下關節面,與第二頸椎形成關節。寰椎之橫突及橫突孔都很大。

    第二頸脊稱為軸椎,具有椎體,其上有木栓狀之齒狀突,向上突穿寰椎之環形構造。當頭部旋轉時齒狀突可作為旋軸,這種結構方武可使頭部左右旋轉。

    第三至第六頸椎為典型之頸椎。第七頸椎稱為隆椎,因其棘突大而下分又,可在頸部之基部感覺或觸摸得到。

5.胸椎

    胸椎較頸椎強大,其棘突長且朝下。胸椎亦具有較頸椎長而厚之橫突。

    除了第十一及第十二胸椎外,其他胸椎之橫突都具有與肋骨結節形成關節之關節面。椎體亦有與肋骨頭相關節之全關節面或半關節面。第一胸椎椎體之兩側上方各有一個全關節面,兩側下方各有一個半關節面,上關節面與第一肋骨相關節,而下半關節面則與第二胸椎椎體之上半關節面形成一全關節面,而與第二肋骨相關節。第二至第八胸椎椎體之兩側各有一個較大之上半關節面及一個較小之下中關節面。第九胸椎之椎體兩側各有一個上中關節面,而第十至第十二胸椎則在其椎體之兩側各有一個全關節面。

6.腰椎

    腰椎是脊柱中椎體最大、椎孔最小、且最強壯之部分。它的各種突起短而厚,上關節突朝內,下關節突朝外,棘突呈方形、厚且寬,並且幾乎直向後突出。棘突適合於背部大肌肉之附著。

7.骶骨及尾骨

骶骨是由五塊脊椎癒合而成之三角形骨骼。骶骨可作為骨盆帶的強固基礎,它位於骨盆腔後面,兩塊髖骨之間。

    骶骨凹陷之前面部分面對骨盆腔,它平滑而含有四條代表骶椎椎體癒合之橫線,在每一橫線之兩端有一對前骶孔。

    骶骨之後面為凸面,呈不規則狀,含有骶正中嵴,由棘突癒合而成;亦有骶外側嵴,由骶椎之橫突癒合而成:另有四對後骶孔。前、後骶孔相通,其間有神經血管通過。骶管是脊椎管之延續。第五甚至第四骶椎之椎板沒有癒合,而使脊椎管之下端留下有一個開口,稱為骶管裂孔,此裂孔之兩側有骶角,它以韌帶與尾骨之尾骨角相連。骶骨之上端有突出之前緣,稱為骶岬,這是產科上測量骨盆大小之標記。由恥骨聯合上緣到骶岬劃一假想線,可將腹腔與骨盆腔分開。骶骨之外側有大的耳狀面,可與髖骨中之髂骨相關節。耳狀面背側之粗糙面稱為骶粗隆。尾椎癒合成呈三角形之尾骨。尾骨之背側有尾骨角,它是由第一尾椎的椎弓根和上關節突所組成。尾骨上與骶骨相關節。

★胸廓

胸廓是由胸骨、肋軟骨、肋骨、及胸椎之椎體所構成。胸廓略呈圓椎狀,上部較狹小,下部較寬大,而前後較扁。胸廓包住並保護胸腔之內臟器官,也支持肩帶及上肢之骨骼。

★胸骨

胸骨是扁平而狹小之骨頭,長約15公分,位於前胸壁正中線之部位。胸骨是由三部分所構成:(1)胸骨柄上緣有頸靜脈切迹,在此切之兩旁有鎖骨切而與鎖骨之胸骨端形成胸鎖關節。胸骨柄也與第一及第二肋軟骨相關節。(2)胸骨體直接或間接與第二至第十肋軟骨相關節。在胸骨前面,胸骨柄與胸骨體相連處稍突起,稱為胸骨角,此為氣管分叉之高度,亦為上縱隔腔與下縱隔腔分界點之高度。(3)胸骨劍突沒有肋骨附著,但是它提供一些腹部肌肉之附著。胸骨劍突在嬰兒及小孩子時是軟骨,且直到約50歲時才會完全骨化。在做心肺甦醒術時,若施救者之手壓位置錯誤,則可能使骨化之劍突骨折而插入肝臟中,因為胸骨終生具有紅骨髓,因此可經由胸骨穿刺而做骨體檢查。

★肋骨

十二對肋骨構成胸廓之主要部分。肋骨之長度由第一對至第七對,逐漸增長,而由第七對至第十二對,又逐漸變短。每一肋骨後面均與相對應之胸椎相關節。

    第一至第七對肋骨直接以肋軟骨與胸骨相連,這些肋骨稱為真肋或椎骨胸骨肋骨。其他五對稱為假肋。第八至第十對肋骨以肋軟骨連接到上位之肋軟骨,而間接的以第七肋軟骨連接到胸骨上,這些肋骨稱為椎骨軟骨肋骨。第十一及第十二肋骨有一端是游離的,故稱為懸肋或椎骨肋骨。

    每對肋骨彼此間有些構造上之差異,但我們以典型之肋骨(第三至第九對)來討論其結構。肋骨之頭部是後端之突出物,呈楔狀,包含一個或二個關節面,而與胸椎之椎體相關節。肋骨頭部之關節面被一水平之關節間嵴分隔。頸部是位於頭部外側之狹窄部分。頸部與體部交界處有結節,它包括一個非關節部,可作為韌帶之附著點,以及一個關節部,可與胸椎之橫突相關節。體部或稱骨幹,是肋骨之主要部分,它在距離結節不遠處,有一角度很大之轉彎,此部位稱為肋骨角。肋骨之下內側有肋溝,可保護血管及神經。

    介於肋骨間之空隙稱為肋間,裡面有肋間肌、肋間血管及神經。

()附肢骨骼

附肢骨骼包括肩帶、骨盆帶、以及四肢骨骼,其功能為四肢的運動。

★肩帶

    肩帶或稱胸帶,它使上肢骨骼與中軸骨骼連結在一起。每邊的肩帶都含有一塊鎖骨及一塊肩胛骨。鎖骨位於前面,以胸鎖關節與胸骨接合。肩胛骨位於後面,是有複雜肌肉附著之游離性骨骼,它與鎖骨及肱骨相關節。肩帶與脊柱下相關節。雖然肩關節不是很穩固,但它可自由活動,因此可作各種方向之運動。

1.鎖骨   

鎖骨是具雙彎曲而細長的骨骼。兩塊鎖骨水平排列於胸部之前上方及第一肋骨之上方。

    鎖骨之內側端,亦即胸骨端,呈圓形,與胸骨相關節;外側端,亦即肩峰端,寬而扁平,與肩胛骨之肩峰形成肩鎖關節。圓錐結節位於外側端之下面,可供韌帶附著。肋粗隆位於內側端之下面,亦可供韌帶附著。

由於位置的關係,銷骨可將上肢所承受的力量傳到體幹,如果此力量過猛,例如跌倒時伸直的手臂著地,則可造成鎖骨骨折,為出生時最易發生骨折的骨頭。

2.肩胛骨

肩胛骨位於胸部背側,約在第二至第七肋骨之間,為內緣距脊柱約5公分。

    肩胛骨三角形而扁平的體部背側有一尖銳的嵴稱為棘。棘的末端突出呈扁平寬闊之部分稱為肩峰。肩峰與鎖骨形成關節。在肩峰下面有一凹陷,叫做關節盂,它與肱骨之頭部形成肩關節。

    肩胛骨體部靠近脊柱之單薄邊緣為內側緣,或稱椎骨緣。靠近手臂之粗厚緣為外側緣,或稱腋窩緣。內側緣與外側緣在下角會合。肩胛骨之上緣與內側緣在上角會合。肩胛切迹(位於上緣較外側、近喙突處,有肩胛上神經通過。

    上緣之外側端有一往前之突出構造,稱為喙突,可供肌肉附著。肩胛骨背面,肩胛棘之上方及下方分別有棘上窩及棘下窩,兩者各有同名稱之肌肉附著。肩胛骨腹面為一輕微凹下之區域,稱為肩胛下窩,亦為肌肉附著處。

★上肢骨   

上肢有60塊骨骼,包括上臂之肱骨,前臂之尺骨及橈骨,及手部之腕骨、掌骨和指骨。

 

1.肱骨

肱骨為上肢骨中最長最大者,其近側端與肩胛骨形成肩關節,遠側端與尺骨及橈骨形成肘關節。

    肱骨近側端之構造有:頭部-與肩胛骨之關節盂相關節;解剖頸一為位於頭部遠端之斜溝;大結節-為頸部遠端向外側之突出構造,它向下延伸成大結節嵴;小結節一為向前突出之構造,它向下延伸成小結節嵴;結節間溝或稱為二頭肌溝-為大、小結節間之溝;外科頸-為位於結節遠端較狹窄之部分,因此處容易發生骨折而得名。

    肱骨之體部,或稱骨幹,其近側端呈圓錐形,然後漸呈三角形,至遠側端則變成扁平而寬廣。在體部中段之外側有一V形之粗糙區,稱為三角肌粗隆,三角肌即附著於此。肱骨遠側端之構造有:肱骨小頭一是一個圓形結狀構造,與橈骨頭相關節:橈骨窩-為一位於前面之凹陷,當前臂彎曲時可容納橈骨頭;滑車一為一類似滑輪之表面,與尺骨相關節;冠狀窩-為一位於前面之凹陷,當前臂彎曲時可容納部分之尺骨;鷹嘴窩-為一位於後面之凹陷,當前臂伸直時可容納鷹嘴;內上髁及外上髁-為位於遠側端兩側之粗糙突出構造。

2.尺骨   

尺骨是前臂內側,亦即小指側之骨骼。尺骨近側端之構造有:鷹嘴突一形成肘部之突起;冠狀突-為一朝前之突起:滑車切-位於鷹嘴突與冠狀突之間,與肱骨之滑車相關節;橈骨切一為滑車切內側下方之一凹陷,可容納橈骨頭;尺骨粗隆-位於冠狀突下方;旋後肌腱-位於橈骨切下方。尺骨之遠側端有一個頭部,它以纖維軟骨盤與手腕相隔,另外在後內例有莖突。

3.橈骨   

橈骨是前臂外側,亦即拇指側之骨骼。橈骨之近側端有:頭部-呈盤狀,與肱骨之小頭及尺骨之橈骨切相關節;橈骨粗隆-位於內側之粗糙突出構造,有肱二頭肌附著。橈骨體部之遠側端較寬,其構造有:腕骨關節面-位於下方,與腕骨中之月狀骨及舟狀骨相關節;莖突-位於外側;尺骨切-位於內側,與尺骨之頭部相關節。

4.腕骨   

腕骨由八塊小骨頭所組成,它們彼此間以韌帶相連。這些腕骨排成兩排,每排四塊。近側排腕骨,由外而內分別為舟狀骨、月狀骨、三角骨以及豆狀骨。約70%之腕骨骨折,只發生於舟狀骨。遠側排腕骨,由外而內打別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以及狀骨

5.掌骨

五塊掌骨組成手掌。每一塊掌骨含一近側之基部、骨幹以及一遠側之頭部。五塊掌骨由外而內行別稱為第一至第五掌骨。掌骨之基部與遠側排之腕骨相關節,而頭部則與近側指骨相關節。掌骨之頭部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指節,當握拳時可看得很清楚。

6.指骨

    每一隻手有14塊指骨。每一指骨與掌骨一樣,含一近側之基部、骨幹以及一遠側之頭部。拇指只含兩塊指骨,而其餘四指則各含三塊指骨。每一手指之三塊指骨分別稱為近側、中間以及遠側指骨。拇指只有近側及遠側指骨,而沒有中間指骨。

 

★骨盆帶

1.髖骨   

骨盆帶含兩塊髖骨。骨盆帶對支撐體重之下肢,提供堅強穩定之支持作用。兩塊髖骨前面,以恥骨聯合相連接,後面則與骶骨相連。

  骨盆帶與骶骨和尾骨構成盆狀之骨盆。骨盆由一斜面分成大骨盆及小骨盆。此斜面在後面通過骶岬,在兩側通過弓狀線,在前面通過恥骨聯合,而其四周稱為骨盆緣。大骨盆又稱假骨盆,為位於骨盆上方之寬廣部分,其兩側有髂骨之上部,後面有骶骨之上部,前面則沒有骨骼構造,而由腹壁所構成。小骨盆又稱真骨盆,為位於骨盆緣下後方之部分,它由髂骨興骶骨之下部、尾骨以及恥骨所圍成。小骨盆上方之開口稱為骨盆入口,下方之開口稱為骨盆出口。骨盆測量術是測量產道人口及出口大小之方法。骨盆腔大小之測量對醫生很重要,因為胎兒出生時必須通過小骨盆之狹窄開口,如可事先測量出,則可免除難產之危險。

    新生兒之每一塊髖骨都含有三部分,即上方之髂骨,前下方之恥骨以及後下方之坐骨。後來這三塊分離之骨骼癒合成一塊。癒合的部位在骨骼外側形成一個深的窩,稱為髖臼。髂骨是組成髖骨之三塊骨骼中之最大者,其上緣為髂嵴,前端止於髂前上棘,後端止於髂後上棘。髂前上棘及髂後上棘之下方分別有髂前下棘及髂後下棘,這些棘可作為腹部肌肉之附著處。在髂後下棘下有坐骨大切。髂骨之內側面為骼窩,是髂肌附著的地方。其後方有髂粗隆和耳狀面,前者為骶髂韌帶之附著點,而後者則與骶骨相關節。髂骨的外側面有臀後線、臀中線以及臀下線,這些線為臀肌肉附著之界線。

    坐骨為髖骨之後下部分,它含有一個突出之坐骨棘、棘下方之坐骨小切以及坐骨粗隆。其餘之部分為坐骨枝,它與恥骨接合而圍繞閉孔。恥骨為髖骨之前下部分,它含有體部、上枝以及下枝。體部之上緣為恥骨嵴。恥骨嵴之外側有恥骨結節。體部之內側面為恥骨聯合面。

    恥骨聯合是介於兩塊髖骨間之關節,它含有纖維軟骨,為微動關節。髖臼是由髂骨、坐骨以及恥骨所構成之窩,它可容納股骨頭。髖臼各有五分之二是由髂骨及坐骨所形成,而另外五成之一則由恥骨所形成。

★下肢骨   

  下肢骨有60塊骨骼。它包括位於大腿之股骨,位於膝蓋之膝蓋骨,位於小腿之脛骨和腓骨以及位於足部之跗骨、蹠骨、和趾骨。

1.股骨   

股骨或稱大腿骨,是人體中最長且最重之骨骼。股骨之近側端有一圓形的頭部,它與髖骨之髖臼形成關節。頭部上有股骨頭小凹。股骨頭遠側之狹窄部分為頸部,老年人常見之骨折部位即發生於此,因為此處太脆弱而無法支持身體之重量所致。大轉子和小轉子為某些臀部和大腿肌肉附著之突出構造。大轉子內側有轉子窩。股骨後面,大、小轉子之間有轉子間嵴。股骨前面,頸部與體部之間有轉子間線。

    股骨之體部向內彎,使一對股骨能互相靠近,這種取集的結果使兩邊之膝關節更按近身體之重心線。因女性之骨盆較寬,故其股骨聚集之程度較男性為大。體部後面有粗線。粗線分為內唇及外唇。另外還有臀肌粗隆及恥骨線,均為肌肉附著之地方。

    股骨遠側之構造有:內髁及外髁一與脛骨相關節;髁間窩-位於遠例端後面,內髁與外髁之間;膝骨面-位於遠側端前面、內髁與外髁之間,與膝蓋骨相關節;內上髁及外上髁-位於內髁與外髁上方。內上髁有一突出之內收肌結節

2.膝蓋骨

    膝蓋骨又稱髕骨,是位於膝關節前面,股四頭肌肌腱內之一塊三角形種子骨,為人體內最大的種子骨。寬廣之上端稱為基部,尖銳之下端稱為尖。後面含有兩個關節小面,分別與股骨之外髁及內髁相關節。

3.脛骨   

脛骨是小腿中位於內側而較大之骨骼,它承受小腿主要部位之重量。脛骨之近側端與股骨及腓骨相關節,而遠側端則與腓骨及距骨相關節。

    脛骨之近側端膨大成外髁及內髁,而與股骨之髁相關節。外髁之下方與腓骨之頭部相關節。兩個稍微下凹之骨髁間有一往上突出之髁間隆起。脛骨粗隆位於脛骨之前上方,是髕韌帶附著的地方。

    脛骨遠側端之內側面有內踝,另有腓骨切與腓骨相關節。在脛骨的後面可見比目魚肌線。

4.腓骨

    腓骨位於脛骨之外側,並與其平行。腓骨比脛骨小得多,其近側端為頭部。遠側端有一突出構造,稱為外踝,與足踝之距骨相關節。腓骨之下部與脛骨之腓骨切相關節。

5.附骨

    跗骨包含七塊骨骼,其中距骨和跟骨位於足之後部,而其前面有骰骨、舟狀骨及三塊楔狀骨。距骨位於最上方,是足部中唯一與脛骨及腓骨關節之骨骼,其上方兩側分別為脛骨之內踝及腓骨之外踝所包圍。在走路時,距骨起先承受整個身體之重量,然後大約有一半之重量轉移到其他附骨上。跟骨是跗骨中最大、最壯者。

6.蹠骨  

蹠骨有五塊。和手部之掌骨一樣,每一塊蹠骨有一近側之基部、骨幹以及一遠側之頭部。蹠骨近側端與楔狀骨及骰骨相關節,遠側端則與近側趾骨相關節。第一蹠骨較其他蹠骨粗厚,因其承受較多之體重。

7.趾骨   

趾骨之數目及排列情形與手部之指骨相似。每一趾骨亦有一近側之基郎、中間之骨幹以及遠側之頭部。大腳趾含有近側及遠側兩塊六而粗的趾骨,其餘四隻腳趾則各含有近側、中間以及遠側三塊趾骨。

★足弓

    足部之骨骼排列成兩個弓形之構造,這些弓形構造使得足部可以支撐全身之體重,並提供走路時之槓桿作用。足弓並不是僵硬的,當承受重量時則變平,而當重力除去時,則又反彈恢復原狀。

    縱弓有兩部分,均由跗骨和蹠骨由後向前排列成弓狀結構。內側縱弓由跟骨開始,向上升至距骨,然後經由舟狀骨、三塊楔狀骨以及三塊內側蹠骨下降。距骨是這個弓狀構造的基石。外側縱弓亦起始於跟骨,經由骰骨往上升,再下降至兩塊外側蹠骨,其中以骰骨為基石。橫弓是由跟骨,舟狀骨、骰骨、楔狀骨以及五塊蹠骨之基部所構成。

    形成足弓之骨骼之間有韌帶及肌腱相連繫,如果這些韌帶和肌腱因某些因素而變弱,則會使內側縱弓之高度變小,而形成扁平足。

男性與女性骨骼的差異

男性之骨骼一般較女性者為大且重,關節端和骨幹在比率上也較粗,此外,因為男性之某些肌肉較女性者為大,因此男性骨骼上供肌肉附著之粗隆、骨線、嵴等較為粗大。

    男性和女性骨骼結構上很多明顯之差異可見於骨盆上,這大部分都與懷孕和生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