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摯愛,有情有義!─兩性平等教育 一、概說  「人類自出生以來,就具有不可侵犯的自由平等權利。」─天賦人權。   自盤古開天或創世紀以來,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或這個家就存在著兩性─ 「男和女」,而這每一個男或女,也都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也都與生皆擁有 平等的基本人權。它超越任何法律、意識型態及國家,是不分種族與社會,更 不容以任何手段或形式加以限制和歧視的。 (一)兩性關係的意義與形成 1、什麼是兩性關係? 兩性關係就是男女雙方在生活世界中,經由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價值觀念與行為 型態。其建構 之要素包含: (1)男女雙方。 (2)生活世界。 (3)交互作用。 (4)價值觀念。 2、兩性關係如何形成? (1)從鉅觀面的歷程 ◎ 兩性關係是由性別角色分工而來。 ◎ 兩性關係是由社會建構而成。 (2)從微觀面的歷程 ◎ 兩性關係是由個體選擇而來。 ◎ 兩性關係是由男女互動而來。 3、兩性關係形成的途徑 (1)家庭教育:父母的身教、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等。 (2)學校教育:教育機會、師生互動、教科書內容、課程設計、非正式課程、 潛 在課程、…等等。 (3)社會教育:文化風俗習慣、法律、大眾媒體及廣告、…等等。 (二)兩性在生理上的差異 1、兩性在生理上絕對的差異 分 類 女 性 男 性 基因 染色體(XX) 染色體(XY) 性器官 卵巢 輸卵管 陰道 陰蒂 睪丸 輸精管 陰莖 第二性徵 乳房膨大 乳房平坦 喉結 內分泌 女性荷爾蒙 男性荷爾蒙 2、兩性在生理上相對的差異 (1)男、女性的平均身高,男性較高。 (2)男、女性的平均體重,男性較重。 (3)男、女性的肌肉力量,男性較大。 (4)各年齡層的存活率,女性比男性高。 (5)存活壽命女性比男性來得長。 (三)兩性在心理及行為上的差異 1、女性比較心細;男性比較粗心。 2、女性比較文靜;男性比較好動(好冒險)。 3、女性比較柔順;男性比較富攻擊性。 4、女性語言能力較佳;男性空間能力較佳。 5、女性重視感情連繫與家庭;男性重視社會成就與地位。 以上兩性在心裡與行為上的差異,都是相對性的差異,不是絕對性的差異; 請深入思考這些差異的根源為何? (四)兩性平等教育的現況 民主、平等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指標之一。綜觀世界各國民情,由於存在男女 生理先天性的差異,絕大多數國家和社會,普遍存有著「男尊女卑」的事實和 現象,我們國家更背負著千年傳統「重男輕女」的固著觀念。解嚴後的我國教 育,在民意及教育改革的呼聲中,總算鬆綁開放了一些許的空間,注入了多元 文化的活水。於是,源自人類人權基本需求,或來自法律平等權的保障,或來 自兩性彼此間的互動、溝通和省思,往昔角色的刻板、扮演、地位、威權及價 值觀,受到各方的質疑、批判、解放、建構等嚴苛的考驗和衝擊。即將跨入二 十一世紀的門檻前夕,面對當前社會變遷的急劇和多元價值的充斥混淆,媒體 科技的 發達和傳播資訊的更自由、迅速、開放,致使維繫人心的道德規範萎靡式微; 再加上歐美六十年代性解放的遺毒影響,青少年的性觀念更開放、性好奇更增 加、性行為更頻雜..,社會性案件、性騷擾、家庭性暴力..到處像野火般 蔓延,兩性之間的關係也被誤導、誤解和誤教。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為落實本市各級學校兩性平等觀念,業已於八十五年元 月成立「台北市推展兩性教育及性教育委員會」,並設置教材發展組;師資培訓 組;性騷擾暨性侵害防治教育組;家庭暴力防治教育組等四小組,積極而有系 統的推展兩性平 等教育,期許落實成效,並紮根開花。 八十六年三月,教育部亦回應強大的民意,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分成課程與教材;師資培訓與教學教法;校園安全、申報與危機處理;研究發 展、資料蒐集與評估;宣導、社會與親職教育等五個工作小組運作,規劃出長 期及年度的工作計畫,更期盼透過積極的推動,儘速有效地彌補過去教育中在 此方面的空白。 (五)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 「兩性平等教育」其意涵即為透過教育的歷程,闡揚基本人權的觀念,促使 兩性能在性別的基礎上免於被歧視,而獲有教育均等的平等機會。 也就是說,要讓每一個學生學習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的道理,能從基本的 自愛而後愛人,能從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進而能欣賞他人的表現和同享社會 環境資源,以建構兩性互尊互重與平等喜樂的和諧社會。 引申之,「兩性平等教育」有三層意義─ 其一:並不能因性別、國籍、種族、膚色、政見、財產的不同而有差別待 遇或受到不當的限制與歧視。 其二:並不意味任何事均由男女兩性各分一半,各享其利,各負其責。 其三:要突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創造兩性和諧的環境,建立互尊、互重、 互諒、互助的和諧社會。 從今天的教育,可以預測明天的社會遠景。經由教育的引導,是成本最小, 收效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在教育工作崗位盡心盡力的教師們,亦應能本著 教育的良知,發皇教育的愛,匯通家庭、學校、社會的資源,共同營造出充滿 平等、和諧、尊重,發揚人性光輝的二十一世紀生活願景! 二、小學生之基本知能   「好奇、好玩、學習的能力」是小學生的天性。依國民教育法之規定,國 小受教之年齡為6至15歲,此時活潑健康的他(她)們,正是吸收新知、接 受引導,最佳、最好的時機。 從性別角色理論或性別認同的年齡層上,通常六、七歲的孩子,對性別刻板印 象最為強烈,但隨著年齡增長,刻板印象變得較具彈性,不過還是不能容忍不 適性的行為。因此,融入學習生活中的兩性平等教育之觀念,促使其自小就具 有正確的認知、了解,並能認同、融合,相信對他(她)日後的成長、發展, 和能宏觀、理性的觀照社會,尊重天賦的人權,將有莫大的助益和影響。  (一)認知部分 1、瞭解家庭的功能及成員的責任、權利和彼此間血緣親密的關係。 2、認識人體的生長、生命過程(生殖)、青春期(月經、第二性徵)及生殖器 的功用。 3、能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裡和社會特徵上,所發展的變化和發展。 (二)情意部分 1、能彈性調整家務、班級工作中兩性的角色。 2、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隱私權及社會多元文化的現象。 3、養成尊重人性和生命的觀念,豐富道德及健康生活,建立兩性平等和諧的關 係。 (三)技能部分 1、能與家人分享健康的資訊及健康的休閒生活。 2、討論與異性相處,並表達友誼和學習社交技巧的方法。 3、預防家庭暴力、性騷擾、性侵害。 三、課程參考架構 課程,是發展出來的,是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依教育部(民86)所公佈之「兩 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摘錄「幼兒及國小課程綱要」如下: 目 標 幼兒及低年級 中、高年級 一、兩性平等之教育及正確心理之建設。 1.肯定人性之良善面及社會之光明 面。 2.對身體之認識。 1、2同左。 3.了解性心理及性生理。 4.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5.學習兩性互敬互助。 二、對他人性自由之尊重及性侵害犯罪之認識。 1.尊重身體自主權。 2.認識好與不好的碰觸。 3.尊重隱私權。 1、2、3同左。 4.尊重性自主權。 5.認識性侵害的法治觀念。 6.認識性侵害之類型及影響。 三、性侵害防範之技巧。       1.學習自我肯定。 2.辨識危險情境。 3.學習應變策略。 4.管理恐慌情緒。 5.強調加害防範 1、2、3、4 、5同左。 四、 性侵害危機之處理。 1.學習受害應變及   求助。 2.認識求助資源。 1、2同左。 在「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中,並規定中、小學每學年至少實 施「四小時」以上之性侵害防治教育,其課程之設計,宜以融入各科教學及相 關活動中進行: (一)幼兒課程以融入大單元教學為原則。 (二)國小課程可融入「道德與健康」、「生活與倫理」、「健康教育」、「社會」、 「輔導活動」、「團體活動」、「導師時間」或「彈性應用時間」等進行教學。 在實施原則方面,教師亦應有如下的體認: (一)能以理性負責的態度設計課程,並善用媒體報導之社會事件進行隨機教 學。 (二)教學時,能融入「學習理性溝通」、「學習紓解壓力和自我控制」等能力 之培養的潛在課程。 (三)在教學時若發現所用教材或教學媒體,有足以引起歧視觀念或性侵害之 虞,應即予以澄清。 (四)能發揮專業輔導知能、策略與技巧,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而成 為學生心目中親切可靠和信賴求助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