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定向行動對盲生學校生活適應之重要性 蔡佩容 壹、前言 日常生活活動,例如:穿衣、走路、搭車、購物等都有賴於視覺引導,但是對於無法以視覺為學習工具的盲生而言,可說是極大的困擾。而「定向行動能力」,就像是盲生的導航系統,可以帶領盲生突破障礙、走出戶外。定向行動能力的重要性,又如同點字能力,是視覺障礙學生培養獨立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更影響了視覺障礙學生一輩子的人生規劃(Horton,1988)。杞昭安(1999)更認為定向行動是視覺障礙學生最重要的附加課程之一,並且定向行動能力就如同智能障礙者的生活適應能力,是適應現實生活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若視覺障礙學生具備該項技能,則安置在普通班級中應會有較佳之適應(杞昭安,2001)。 貳、定向行動動視障生學校生活適應之重要 筆者整理相關文獻,歸納下列四點定向行動對視障生學校生活適應之重要性,分別為定向行動對人際關係、環境適應、學習適應及與自我概念等,茲分述如下。 一、定向行動可改善人際關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曾提出人類的基本需求層次論,其中一項是屬與愛的需求,可見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的人際關係,乃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張春興,2004)。心理分析家Eric Fromm認為人有一種與他人建立穩固親密關係的強烈需求,而滿足了此種需求就能克服人類的孤獨與寂寞;反之,則個體在情緒與性格方面都不易有正常而平衡的發展,也就是每個人都會期待跟他人產生情感上的關聯,並且藉此確定自己的角色、地位與存在的價值(林淑華,2001;陳春美,2004)。而對視覺障礙者也不例外,Sabina(2002)研究顯示同儕的支持,對於視覺障礙青少年的社會心理調適有重要的影響力。 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認為視覺障礙者行動能力受限、控制環境的能力低弱,是影響同儕接納視覺障礙者的其中原因之一。盲生若具備定向行動的技能,不僅可以擴展自己的生活領域不需要依賴他人引導,社交機會亦更加廣泛,日常生活更自由便捷 (Griffin-Shirley,1992)。而在校園中能夠獨立安全的行動,自由自在的參與學校的學習活動,最能降低對同學的依賴性(魏國峰,2003)。由上可知,定向行動能力是奠定良好人際關係的要素之一。 二、定向行動可協助適應環境 Lowenfeld(1981)指出眼盲對個人會產生三種基本的限制:經驗範疇和種類的限制、移動能力的限制與控制環境能力的限制。依據陳麗君(1995)的研究結果顯示,盲生在教室內定向行動與獨立行走沒有太大問題,但到圖書館、校園其他區域就比較不方便,有時需他人協助才能前往。而實施定向行動訓練正可以增進視覺障礙學生環境適應的能力,使其在融合教育環境中有最好的發展(萬明美,1996)。除此之外,劉信雄(2001)表示一個成功的盲人,在接受定向行動訓練後,不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自由安全之行走,同時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亦可輕易地到達目的地,可以搭乘任何交通工具而不致迷失。 可見,定向行動的技能是環境適應的重要一環,唯有具備良好的定向與行動能力,才能在校園中行走自如。假如家庭過於憐憫和保護盲生,學校又未施予定向行動的訓練與教學,可能就寸步難行,影響其在學校的生活適應。 三、定向行動可幫助學習適應 許多學者皆認為視覺障礙學生面臨許多學習適應上的困難。陳英三(譯)(1983)指出視覺障礙本身會造成學習上的限制,如:對視覺性刺激無法引起反應、無法進行視覺性的模仿、移動範圍的限制、概念形成的限制以及環境認知能力的限制。另外,萬明美(1996)也表示視障兒童面臨課堂聽課困難、資料收集困難、學習工具匱乏、基礎學科能力欠佳、評量方式不客觀等學習適應上的因境。Smith、Polloway、Patton和Dowdy(1998)研究提到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業成就通常低於一般明眼學生,行動能力較差、學業問題也較多。 魏國峰(2003)與曾怡惇(2009)則認為透過定向行動訓練,可以增進個人學習認知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完整且正確的認知,同時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得到數學的概念。可見,定向行動能力可以幫助盲生克服因障礙所導致的學習限制。 四、定向行動可增進自我概念 當一個人身體有缺陷,往往會被自己或他人置於低劣的地位,被視為能力較低或能力不足(Tuttle,1984)。由於視覺的缺陷,盲人不但無法觀察外界環境事物,一舉一動還得清清楚楚地呈現在他人的眼中,這種單方面的劣勢,盲生常感到挫折感、孤獨感,使其自卑、退縮不前(劉信雄,1979)。Beaty(1992)調查15名視覺障礙青少年及15名視力正常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發現兩者有顯著差異,視覺障礙青少年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之總分、道德倫理自我及家庭自我顯著低於視力正常的青少年。 魏國峰(2003)認為定向行動能力可以維持盲人和社會的互動,獲得適應社會生活的知識和經驗;明確知道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建立個人正確價值觀。視覺障礙學生若能發展良好的自我概念將有助於學校生活適應(Chua,1984;Geraldine,1982)。並且,倘若一個人在各種環境均能有效且獨立行動,不僅能提升自我尊重,亦有助於自信心的增長(Hill,1986)。 參、結語 綜合上述,不難發現定向行動確實對盲生在人際關係、環境適應、學習適應、自我概念等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上都有甚大的幫助。盲生若具備良好的定向行動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主能力及自我概念,亦能創造較廣泛的社交機會。由此可見,定向行動能力乃是盲生得以獨立生活,融入學校生活的最基本工具。 肆、參考文獻 杞昭安 (1999)。視覺障礙學生定向行動能力之研究。載於杞昭安主編,視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頁29-52)。 台北: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杞昭安 (2001)。視障者定向行動輔具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07-127。 林淑華 (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 (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英三 (譯)(1983)。佐藤泰正著。 視覺障礙兒童心理學。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陳春美 (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麗君 (1995)。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怡惇 (2009)。透過定向行動發展數學概念。啟明苑通訊,60,2-6。 萬明美 (1996)。台中市國民中小學視障生級任導師特教知能研習會手冊。台中市政府主辦。 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 (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39。 劉信雄 (1979)。 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兒童自我觀念與焦慮之調查研究。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劉信雄 (2001)。如何指導視覺障礙兒童定向行動。台南: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計畫師資訓練班。 魏國峰 (2003)。定向行動訓練對高中盲生搭公車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Beaty.L.A. (1992). Adolescent Self-Perception as a Function of Vision Loss (ERIC Accession No.EJ451221). Chua, T.T. (1984). The special child: Symposium II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73363) Geraldine, T.S. (1982). Affective competencies of teachers of visually handicapped students: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18894) Griffin-Shifley, N. (1992). Teaching in an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program for Chinese special educator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86,371-372. Hill,E.W. (1986).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In G.T. School (Eds.),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 Theory and practice. (pp.315-340). New York, NY: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Horton,J.K. (1988). Educa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pupils in ordinary school (Report No.ED-88/WS/30). Fr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1218) Lowenfeld,B. (1981). Berthold Lowenfeld on blindness and blind people. New York, N.Y.: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Sabina Kef. (2002).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the meaning of social support for visually impair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6,22-37. Smith,T.E.C., Polloway, E.A., Patton, J.R., & Dowdy,C. (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r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Boston: AlIyn & Bacon. Tuttle, D.W. (1984). Self-esteem and adjusting with blindness,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本文作者為台中市北勢國中資源班教師及彰化師大特教所研究生 )